我市2015年早籼稻单产增产、成本增加、收益增加
——邵阳市2015年早籼稻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调查
7月下旬,我队连同邵阳县物价局、武冈市价格成本调查队对长阳铺、九公桥、塘渡口、龙溪铺、湾头桥等10个乡镇22个调查户(其中规模户4个,普通户18个)的早籼稻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呈“三增”趋势,即单产增产,总成本增加,收益增加。
一、今年早籼稻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分析
(一)单产增产。今年我市调查户早籼稻平均单产435.39公斤,较上年增产50.76公斤,增幅13.20%。单产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早籼稻生产条件较为有利,早籼稻移栽后气温高、日照足,返青分蘖快,禾苗长势较好,虽然5月份后降雨增加,日照减少,但总体对早籼稻的产量影响不大。
(二)亩均总成本增加。今年调查户早籼稻平均每亩总成本1226.91元,较上年增加75.00元,增幅6.51%。
1、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今年调查户平均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为546.56元,较上年增加28.68元,增幅为5.54%,其中租赁作业费253.53元/亩,较上年增加35.01元/亩,增幅16.02%。造成租赁作业费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机械化程度的大力推广,如武冈市已建立湾头桥片、邓元泰片、龙溪片、安乐片共4个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区,邵阳县也建立了5个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点,早籼稻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二是今年机械作业的收费标准上涨。据调查,今年机械作业的收费标准大约为:犁田150元/亩,插秧150元/亩,收割180-200元/亩,与上年相比均有所上涨。
2、平均每亩人工成本增加。今年调查户平均每亩人工成本479.76元,较上年增加44.05元,增幅10.11%。影响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日工价增加。今年我市的劳动日工价为53.30元/天,相比去年增加6.40元/天,增幅13.65%。
3、平均每亩土地成本基本持平。今年调查户平均每亩土地成200.59元(其中流转地租金分摊4.01元/亩,自营地折租分摊196.58元/亩),较上年增加2.23元/亩。增幅1.14%,与上年基本持平。
(三)出售价格基本与去年持平。今年调查户早籼稻每50公斤出售均价132.25元,基本与去年持平。今年的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与上年持平,均为每50公斤135元,但由于水稻杂质、运费等原因,大部分农户还是愿意以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格出售给粮贩。
(四)净利润增加,但农户种粮依然亏损。今年调查户早籼稻每亩主产品产值1151.60元,较去年增加128.29元,增幅12.54%。虽然主产品产值有所增加,但由于机械作业费及人工成本等费用的上涨,今年我市农户亩均收益仍然亏损,净利润为-63.64元/亩,较去年增加53.08元/亩。
二、规模户与普通户比较分析
此次我队共调查农户22户,其中规模户4户,普通户18户。对比规模户和普通户的成本收益情况,规模户较普通户收益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规模户种粮技术更先进,且化肥等农资用量明显高于普通户,因此产量高于普通农户;二是规模户对化肥的需求量很大,往往能够以批发价购进化肥,如唐信盈购买三元素复合肥价格为2.4元/公斤,市场三元素复合肥价格则为2.8-3元/公斤;三是规模户都是连片种植,且承包农田地势平坦,犁田、插秧、收割均采用机械化作业,而普通户采用人工作业较多,机械化作业较少,规模户人工成本明显低于普通户;四是规模户获得政府扶持力度大。今年规模户亩均获得政府补贴294.97元,比普通户高159.40元。规模户不仅能够获得种粮的常规补贴,还能获得大户补贴及农资补助,如武冈市种粮大户每年获得大户补贴400元/亩。规模户与普通户成本收益情况对比具体情况见下表:
邵阳市规模户与普通户成本收益情况对比表
单位:元/亩
项目 |
规模户 |
普通户 |
差值 |
户 |
4 |
18 |
|
一、主产品产量 |
447.94 |
432.60 |
15.34 |
二、产值合计 |
1188.98 |
1157.55 |
31.43 |
三、总成本 |
1346.87 |
1200.24 |
146.63 |
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 |
674.10 |
518.10 |
155.93 |
人工成本 |
338.03 |
511.27 |
-173.24 |
土地成本 |
334.74 |
170.80 |
163.94 |
四、净利润 |
-157.89 |
-42.69 |
-115.20 |
五、补贴收入 |
294.97 |
135.57 |
159.40 |
六、总收益 |
137.08 |
92.88 |
44.2 |
三、制约水稻种植的因素
1、最低粮食收购价格执行不到位。由于部分农户产粮地距粮食收购点较远或部分粮食收购点管理不规范,有缺斤少两的现象发生,大部分农户还是愿意将自己种植的粮食以低于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的价格卖给上门收购的粮贩,降低了自己的合理种粮收益。如武冈市湾头桥镇早、晚籼稻种植大户殷绪正,由于产粮地与粮食收购点较远,虽然粮食收购点收购价格较高,但是把粮食运送到收购点所发生的运输费、人工费也不少,他还是认为把粮食以低价卖给当地粮贩更加划算。
2、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我市属于丘陵地带,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农田地形高低不平,山塘、水库年数久远,蓄水排水能力逐年下降,粮食生产仍难以摆脱靠天吃饭,对天气的依赖依旧较大。
3、人工成本趋高。虽然今年农资价格相比去年有所下跌,但人工成本明显增加,农忙用工请人不易。仅靠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粮食补贴政策不能弥补总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4、新技术难以推广。农村大部分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在家种田的大都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的人。他们缺乏改进种植技术的主动性和接受新种植技术的能力,致使新技术难以推广。
四、几点建议
1、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采取措施把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最低收购价粮食政策对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进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建议相关部门增加粮食收购站点,加强粮食收购站点的监督管理力度,鼓励农民到粮食收购点直接售粮。有条件的购销企业可以在交通不便、离库点较远的地方设置临时收购点方便农民售粮,还可以组织一些流动收购点,到困难农户家直接收粮,让种粮农民直接享受国家惠农政策的全部实惠。
2、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我市属于丘陵地带,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农户的正常收益,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以农田水利、土地平整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
3、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加快农业规模化种植步伐。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集约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目前我市大多数地区的粮食种植还是以户或村组分散种植为主,每户种植的面积很小,大部分农调户的种植面积都小于10亩,粮食种植的规模效益没有显现。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的基础上,不断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认真解决各类土地纠纷,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的基础,通过培育壮大他们带动土地流转。
邵阳市价格成本调查队
2015年8月4日